红果短剧这颗互联网新星,正在不断向前辈取经。
近日有消息显示,红果短剧已开始小范围测试新的短剧打标功能。具体而言,针对在收藏量、点赞量、评论量等维度表现优秀的短剧,红果短剧将为其打上诸如“点赞破XXX万”等标签。例如《亲爱的,我要结婚了》就被打上“点赞破100万”标签,《朕与她》打上了“评论破5万”标签。同时相关标签也是一个“入口”,用户在点击后即可进入整合了更多类似短剧的列表。
熟悉B站等平台的朋友想必对此并不陌生。从体验来说,红果短剧此举显然是希望在热度值、播放量之外,为用户提供更多、更有效筛选内容的方式。毕竟相比播放量,收藏、点赞、评论等数据更能反映一部短剧的市场表现,也有望进一步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。而且对于片方来说,此举也会引导他们将创作方向从“博眼球”转为“留住用户”,产出更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。
当然,鉴于用户普遍存在从众心理,各类爆款榜单、列表也不可避免的会进一步放大头部短剧的虹吸效应。而且需要注意的是,此前在今年4月,红果短剧就曾对热度值进行改版,在调整统计口径的同时取消了热度值上限。在此举之后,诸多头部剧集的热度值也呈现出飙升之势。
对于爆款短剧,红果短剧也不遗余力地为其造势。根据其所公布的信息整理,今年截至7月16日,就已公布了17部播放量突破10亿的短剧,而且就在在7月初,红果短剧迎来了史上首部播放量突破10亿、热度值超1亿的短剧《念念有词》。
不难发现,红果短剧似是有意将资源进一步向头部、爆款倾斜,毕竟后者才能为平台带来更直接、可观的收益。
虽然Questmobile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5月,红果短剧月活用户规模已达1.99亿,称得上是遥遥领先。但面对腾讯、小红书等平台也开始下场分食短剧市场,其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。更为重要的是,红果短剧的用户规模增速已经开始放缓。
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除了用户规模外,爆款数量无疑是平台实力的体现,也能带来新的营销话题点。再加上当前短剧用户 “用脚投票” 特征显著,对于单一平台忠诚度较弱,所以破局关键便在于打造“红果短剧=爆款”的用户认知。毕竟只有通过持续产出精品内容,建立用户对平台的依赖,而非单纯依赖字节系生态的导流,才能在后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。
更进一步来说,随着用户增长速度的放缓,广告变现的天花板也会随之而来,所以红果短剧自然也需要思考如何拓展更多的商业空间。考虑到近期其已开始测试起图文社区和短视频功能,或许就正是在为此做准备。
例如,虽然付费短剧已经逐步式微,但短剧投流的规模仍在增长。DataEye研究院方面预测,2025年微短剧投流规模将达到约 423亿元、同比增长28%。究其原因,除了端原生模式在2025年上半年爆发式增长,为整体投流规模贡献了显著的增量之外,免费短剧的投流规模同样也在增长。
或许不缺曝光量的头部片方对于红果短剧付费买流量的积极性不高,但对于非头部来说,用付费的方式获得更多流量这一需求是存在的,与短视频生态中的腰尾部创作者一样,它们不仅是流量主、更是广告主。
同时随着短剧行业进入新的阶段,“厂牌运营”也成了一种趋势。诸多片方开始在红果短剧经营起了自己的厂牌,试图打造护城河,而这显然也是红果短剧的突破口之一。
但在将流量进一步向头部内容倾斜的同时,红果短剧也面临着数据失真的风险,需谨防黑灰产通过虚假互动来制造“伪爆款”,避免标签、榜单体系沦为新的流量游戏工具,
另一方面,如何避免过度追捧数据、导致小众创新题材的边缘化,同样值得重视。说到底,红果短剧的意图是构建一个“短剧帝国”,但基石显然不应只有算法、数据,而是让更多元故事生长的生态。热度值、播放量,又或者是点赞量虽然可以量化,但绝不是丈量内容好坏的唯一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