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扫毒风暴》中,有这样一对堪称镜像的缉毒警。
段奕宏饰演的林强峰,卧底贩毒组织多年,又亲眼目睹了战友李百川为掩护自己而牺牲,行事风格难免更混不吝、更“出格”一些;而刘欢饰演的黎安是林强峰的反面,他形容黎安是一个“好兵”,做事极度认真,同时又很遵守制度和规矩,因此难免和处处不走寻常路的林强峰有摩擦。然而,随着并肩作战日久,黎安也逐渐被林强峰的能力、态度和信念感染,两个人的配合越发默契。
这样一对由差异走向弥合的搭档,构成了《扫毒风暴》缉毒线中极具张力的一极。
在众多同题材的作品中,林强峰这样的缉毒警实属罕见,而《扫毒风暴》本身也浸润着一种不寻常的气质。它在至关重要的“黄金前三集”就敢于铺陈多条故事线,于细微处埋设人物关系的伏笔;它用手持摄影增强剧集的纪实感,特写镜头近到能捕捉眼神的细微颤动。
一部分观众因为《扫毒风暴》的大胆创新而眼前一亮,也有一部分观众因为难以适应如此另类的叙事风格而退场。
作为《扫毒风暴》的一份子,刘欢深知导演、演员、摄影等一众创作者为这部作品倾注了莫大的勇气和心血。这是一个普遍追求安全的时代,创作者可以一股脑把观众想看的东西抛给他们,“这样所谓的数据也会非常漂亮。但是谁来创新呢?”他问,“这个行业一定是要有创新的对不对?原地踏步其实就是在退步。”
当然,创新的结果难以预料,刘欢也清醒地认识到,观众反馈中的不满,一定是因为剧作在表达层面仍有不足之处。然而,这种长存于心的创新意识,这种一场戏一场戏反复打磨的工匠精神,应该是这个行业超越一时成绩、始终珍视的东西。
“我一直认为表演对于我来说是有极大兴趣的事,我希望能够从表演本身找到一些让自己有突破的点在,我觉得这个才是进步。”
01
去神化
最初吸引刘欢来到《扫毒风暴》的,是警察的身份和“黎安”这个名字。
在他看来,他所饰演的黎安和做过卧底的林强峰都有各自的外壳和保护色。如果说林强峰的外壳是插科打诨和玩世不恭,那么黎安的外壳则是“暴躁”和“紧绷”。
在九十年代治安尚不完善的缉毒一线,“黎安们”面对的是随时可能降临的生死考验。“而且他们是随身配枪的,在那种高压状态下,人会是什么表情状态?”
为了靠近真实,刘欢找出了无数的纪录片,“反复地观看,反复地揣摩。”有一场审讯毒贩大丘的戏,他甚至借鉴了“沈阳3·8大案”时局长审讯杀人犯的话术。有弹幕质疑“真警察怎么可能这样审讯”,但真实审讯的难度与严酷,往往超乎寻常的想象。
“可能会有观众觉得我们好离谱,但这个世界上的事情,不是你眼前能够看到、短视频能够给到你的,它一定是不可想象的。我们真的还原了很多的东西去给到观众。”
黎安的外壳坚硬,但内里也包裹着灼热的温度。“可能是我演得很凶,但他有没有人情味?他依然有。”当得知邓建立的妻子身患重病时,黎安也会主动掏钱给对方买礼品。“他是懂得人情世故的,他的内心也有很暖的部分,但是这种‘暖’只能在特定的情节下展现出来。我不可能让他在三十多集里见谁都微笑,就像现在倡导的微笑服务,这是不可能的。”
在刘欢的初始设定里,黎安是这样一个责任感很强,所有事情“一定要按规章制度走”的警察,所以他看不惯林强峰的吊儿郎当。他的变化,始于与对方朝夕相处的点滴渗透。他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林强峰式的处事之道,甚至在外部执法时,也借鉴起这位搭档的行事风格。
“人是相互学习才会有成长。黎安跟林强峰是有惺惺相惜的东西在的。大家相处了几年的时间,又是工作伙伴,又是战斗在一线的战友,彼此身上的特质一定会相互吸引,然后人会软下来。”
最能印证这份改变的,莫过于宛北街头那场看似平淡的烤串戏。表面是闲谈,内里却是惊涛骇浪。黎安凝视着眼前这个在牛鬼蛇神遍地的宛北,在随时可能命悬一线的绝境中周旋了三年的战友,开始真正理解那份举重若轻背后的千钧重担。
“你要天天面对那样一帮人,可能有人逼你吸毒,可能有人砍掉你的手脚。我觉得只有见过生死的人,才能够感受到那一刻的惨。”在这场戏里,黎安试探着询问林强峰的过往,却被他插科打诨地一笔带过,在那一刻,刘欢觉得黎安其实是难过的。
“奋战在一线的缉毒警,为了保我们大家的平安,用他们的生命给我们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,这是我感受到的这场戏的核心。”两人看似轻松碰杯的瞬间,道尽的其实是辛酸和敬意。
但这种“去神化”的塑造,也难免引来观众不同的声音。有人不懂为何要在紧张追捕的节奏中插入一场看似“闲笔”的吃饭戏,还有人觉得审讯时的黎安“演得像个坏人”。但是,也总有一些共鸣让刘欢确信,自己的诠释还是抵达了懂他的人。
“我当时看到了一条评论,我很欣慰。他说‘我小时候身边就有一帮这样的叔叔,我很害怕,长大以后我才知道他们是警察。’看到这条评论的时候我明白一点,我没有白塑造。”
从暴躁到慢慢学会林强峰的圆融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黎安这个角色的成长,也是缉毒警群体褪去英雄光环后,作为“人”的复杂肌理与坚韧内核。
02
勇气的回归
创作《扫毒风暴》可以看做是一场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冒险,它的大胆从颠覆叙事惯性开始,开场便铺设走私、缉毒、黑吃黑等多条故事线,埋设人物关系的草蛇灰线。
“我们的叙事性质是多元化,我们不想把它变得单一。”刘欢说,“你要单一的话,直接把黎安、金永祥的线砍掉,上来就是林强峰和卢少骅两个人的对峙,很简单。但是我们大家想做一个不一样的。”他也坦诚,观众对叙事节奏有争议,“肯定是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,但是也要勇敢去做,才会有进步。”
《扫毒风暴》的筋骨,源于这场实打实的集体创作。比如林强峰和黎安初识时颇有点水火不容,这就要求两人在场时要有一定的冲突。唯有前期冲突足够到位,才能在后期交汇时产生戏剧的化学反应。
“其实一开始的时候,因为表演的习惯性,我也刻意要去演一些所谓冲突的东西。”刘欢回忆,“但是后来段老师说,咱们能不能再想一想,再把它变得更不一样?当时我就在想,怎么还能不一样?但是多元化的表演确实是要打破你的认知。当你的固有认知被打破,发散出更多的想法的时候,你才能够找到人物的根基点。”
诸如此类的打磨在《扫毒风暴》中屡屡发生。再比如黎安部署了三个月的行动因为林强峰被取消,在原剧本的设定里,他和林强峰会爆发一场巨大的争吵,但刘欢和段奕宏想来想去,总觉得用台词一句句堆砌冲突的演法,早已在观众的预料之中,失去了冲击力。他们不想要一场这样的戏。
于是,一场头脑风暴就这样在现场展开,灵感源于对角色心理的深度挖掘。因为林强峰是一个很聪明的人,“聪明人都知道你回来一定会来找我吵架,那我干嘛不躲?我还留在这让你骂。”
“所以段老师说这场戏他最好别在,我所有情绪的发泄点都在他的杯子上,我把他的杯子砸了。没有过多的台词把这场戏加盖得很厚,我们用的都是行动、情绪、人物状态,最后是领导用很高级的思维方式化解了这一场冲突。”
《扫毒风暴》的底色是警匪对峙,而近年来的众多警匪戏中,警察形象的塑造往往沦为短板,这确实有刻画上的难度。站在观众视角,反派动向已经明晰,但警察还要通过开会去分析反派的行动线。这种被动状态,极易在剧作层面陷入“拖后腿”的尴尬境地。
也因此,《扫毒风暴》采用了不一样的视听语言,去重构警察戏的叙事逻辑。比如得知邓建立死讯时,“常规拍法肯定是开会,报告‘邓工死了’。”但《扫毒风暴》的镜头却游弋在喝茶的林强峰、焦灼的警员之间,最终以一个失手摔落的茶杯和无声的镜头穿插,代替了冗长的案情分析。没有台词,全部都是视听语言和表演状态。
《扫毒风暴》对视听语言的颠覆则更为直观。标志性的手持摄影赋予了全剧纪录片式的真实感,无论是公安局对峙的冷峻视角,还是街头场景的粗粝晃动,都营造出了一种令人屏息的沉浸。这种风格挑战了观众的舒适区,也成为了争议焦点。
“肯定是有它不足的问题在,”刘欢坦言,“但是镜头所捕捉的那种戏剧效果,我觉得是极为精准的。” 常规的镜头语言往往是“谁说话切给谁”,但是《扫毒风暴》的很多镜头,是摄影主动去找寻这场戏的焦点,而不是谁的台词多就切到谁的脸上。
“就是我在这跟你讲很久,但是你的眼神戏好的时候,可能这个镜头就会留在这,它会往上送,很快送到一个能够最准确表达人物的情节点上。”这种高度即兴、追求精准的创作环境与拍摄手法,也非常考验身为演员的应变能力。
创新不仅是打破,也是一场艰难的重建。《扫毒风暴》致力于构建一个“没有废角色”的生态,哪怕是配角,也没有一个角色是功能性的。连卢少骅的两个跟班都不是面目模糊的小弟,而是各有其高光点。王林的“天若有睛”,三宝难以割舍的妹妹和侄子,每一条看似旁逸斜出的人物线都是丰盈的。
在刘欢看来,《扫毒风暴》是一次创作勇气的回归,也是创作者责任和能力的体现。也许市场回响或口碑反馈有高有低,但大到行业的多元繁荣,小到个体创作的舒展精进,都是在这样一次次不计成败的勇气中累积起来的。
03
真心,真情
通过拍摄《扫毒风暴》,也通过观察段奕宏塑造角色的方式,刘欢觉得自己在表演这件事上又有了一定的成长。“这让我觉得是一件很棒的事,”他说,“我特别害怕做演员没有成长,没有突破,没有想法。对于我们来说,背台词都已经有所谓的技巧了,背背词,看一眼,然后马上拍完,这在干嘛对吧?你为什么要花二三十年来做这样一件事?所以你一定要进步,要不然你老是在原地踏步。”
从早年的《小爸爸》《军师联盟》,到这两年播出的《逆鳞》《深潜》《大梦归离》《扫毒风暴》等等,刘欢一直在不同的戏中塑造着不同的角色面貌。他到现在还保留着观察人的习惯,走到哪,看见好玩的人就会停下来,多看一看。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职业敏感。
“我会想他为什么这样,他可能经历了一件什么样的事,你琢磨透了,他会有一条完整的线出来。他的一些习惯性动作,将来指不定哪一天就会运用到你的角色当中。”
刘欢希望自己呈现的每一个角色都不一样,但这很难,“因为你在表演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痕迹存在。像托尔斯泰都说过,‘再伟大的作家,也只不过是在书写自己的片面。’更何况是演员了,你再怎么演,都会带有本我的东西,你会习惯性地把它给抛出来。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它,把它变得不一样。”这一点,刘欢在段奕宏身上看到过,“他有这份心在,这就是我们做演员要去学习的。”
他不想用“热爱”去形容自己对表演的感情,而更愿意称之为“喜欢”。看到一个剧本、一个感兴趣的人物的时候,他会先在脑子里想,自己演的时候会把他演成什么样,到了现场再逐步地完善,“特别像拼拼图。”
每当一场戏演完的时候,刘欢会发自内心地感到“非常快乐”,偶尔演完回到家,他还会猛地想到“那场戏如果那么演就更好了”。他也会时常复盘,就像审讯大丘的那场戏,林强峰问“你觉得行吗”,刘欢现在回想,他当时应该先回头,再答话,节奏说不定会更好。
“没有办法,过去了就是过去了,但是你现在知道了。将来如果再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,你就能更好地去掌控和把握节奏,这不又是一点点的进步吗?”
这么多年过去,刘欢始终没有把表演当成一件行活来做。他相信,也是因为这点,行业里的人才会觉得,“刘欢还是个不错的演员”,能够把一些高难度的角色交给他。
就像去年年底他拍了一部戏,进组的第一场,是角色出现了幻觉,坐在车里对着空气想念他的女友,然后泪流满面。一开场便是如此高强度的情绪,但是圆满完成之后,又能收获不小的满足感。正是这无数个圆满的瞬间,成为支撑刘欢持续前行的动力。
如今他最渴望的,是沉入生活的褶皱,去演一些小人物。“我特别喜欢现实题材的东西,离自己更近,能够让观众有一种共鸣。因为小人物才是最有看点的,每一个人他既是一个个体,也是一个家庭单位,这里面会有很多的故事。而且我今年也四十多了,人到中年会有年龄上的焦虑、各种各样的焦虑,当这些焦虑来临的时候,你的体会和三十多岁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。”
一个个承载着时代印记的个体命运,构成了社会群体的肌理。诠释出小人物的苦乐辛酸,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心与心的碰撞,进而迸发出昂扬的感受和希望。“一个行业的进步也是要有希望的,”刘欢说,“我觉得希望才是一颗火种,一个燃点,有了希望,所有事情都会变好,大家才能手挽手心连心地努力再往前走。”
于大处着眼,饰演黎安这样的缉毒警,是想让观众看到一线缉毒警的不易,演绎挣扎求存的小人物,是想要传递微光与希望。于自身而言,演员生涯的真义,更在于不断突破边界的探险,而不是对所谓顶峰的追逐。
“当然了,成名当然好,你的话语权会更大,但是我也相信,那时一定会有很多东西把你反噬掉,你的那份初心还能不能留呢?”
刘欢想起他年轻的时候,也不认为文艺作品有什么切实的意义。拍戏,赚钱,然后生活,与其他职业并无二致。作品播出后收获关注,微博涨涨粉丝,他也会因为这些外显的名声而感到开心。
更深层的价值认知发生在《小爸爸》播出后,刘欢收到了很多回复,观众真情实感地表达感谢,“特别感谢你给我们演了一个这样的角色”,有面临分手的男女,又被齐大胜和小艾坚贞不渝的爱情打动。
“你知道吗?当我看到这个的时候,我忽然发现,你认为是一件挣钱然后得名的事,其实背后会影响到某一个人的一生。我忽然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会有很大的意义在。所以从那一刻开始,我不敢再把它当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。”
全情投入创作,用真心换真情,勇于挑战陌生,也拒绝轻巧的重复。当创作者如此践行自己的道,自会吸引懂得这份价值的目光。《扫毒风暴》如是,刘欢亦如是